第六零零章 大公十年的数据堆-《大明1805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大明1805正文卷第六零零章大公十年的数据堆大公十年,又是一个收获之年。
    八月一日,朱靖垣来到了松江府的造船厂。
    参加大明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广东号交付服役的仪式。
    这是一艘史无前例的巨大战舰。
    在朱靖垣前后两世的阅历中,这都是最为巨大的战舰。
    广东号的空载排水量就达到了十万吨,满载排水量更是达到了十二万吨。
    舰体水线长度三百四十米,水线宽度四十五米。
    飞行甲板总长度三百六十米,飞行甲板最大宽度八十八米。
    比前世最长的航母核动力企业号还要长二十米,甲板宽度比最胖的航母福特号还要宽十米。
    总体的技术条件,近似于中期的尼米兹级,设计指标参考了尼米兹和福特的设计经验。
    美利坚设计尼米兹的时候,设计师和海军人员综合论证后认为,核动力航母最合适的反应堆数量是四个。
    这样当时就能相对容易的堆砌更高的功率,还能拥有相对更高也更合适的动力和电力冗余。
    但是在尼米兹之前,已经建成的使用八个反应堆的企业号,建设和使用成本吓到了美利坚国会山的老爷们。
    让他们不但否决了小鹰级最后一艘改用核动力的方案,还限制新设计的尼米兹最多只能使用两座反应堆。
    要用两艘反应堆,堆砌到足够高的功率,还要保证可靠性。
    最终导致总体的设计和建设难度大幅度上升,比四反应堆方案提升了一个大级别。
    关键是,尼米兹的舰体设计因此受到了动力的限制,最终舰体规模相比企业号反而缩小了。
    大明没有搞使用多个潜艇堆的核动力航母,直接提前开始了大型战舰使用的大型反应堆研究。
    朱靖垣允许使用四座反应堆来设计,大明的航母设计师因此基本没有受到限制。
    完全发挥出目前能够实现的最高设计和建设水平。
    前世到了新世纪的时候,美利坚设计尼米兹的下一代航母的时候,有一个与福特同期的方案。
    设计代号是ecbl,基本是在尼米兹的基础上,将整体尺寸都放大一个级别。
    试图消除尼米兹从娘胎里带的限制。
    结果方案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还被论证为最有性价比的设计。
    这时候的反应堆技术,比尼米兹那时候大幅度的提升了,同样两个反应堆能把总功率提升五成以上。
    但是美利坚海军的配套设施升级的成本,却让国会山的老爷们无法接受了。
    美利坚海军的造船厂船坞和设备,军事基地的维护船坞和设备,都是按照尼米兹和企业号的标准建设的。
    新航母要放大尺寸的话,就要对这些所有设施全面升级。
    美利坚在冷战时代持续去工业化,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随之持续不断地衰退。
    这些用了几十年的东西,都已经形成了固定产业了。
    整个产业链都指着这个军事配套的工作过活,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可能都只有一个供应商。
    全面升级所有配套设施,相当于重建整个产业链,最终的费用难以估算。
    最关键的是,美利坚已经没有大型民船建造产业了,造船厂根本没有更大的船坞。
    最终美利坚认为,新航母设计放大尺寸的最终收益,可能是无法抵消配套设施的升级费用的。
    所以放大航母尺寸的ecbl设计方案就被淘汰了。
    最终选择的福特级的方案,长度仍然不超过老企业号,宽度略微增加了一些,吨位稍微增加了一点。
    只能在内部设施和搭载的设备上做升级和改进,修修补补的建造使用电弹重置加肥版尼米兹。
    在某种程度上讲,美利坚造船厂和海军配套设施的状态,已经成了美利坚战舰设计的“马屁股”了。
    大明的工业建设能力仍然是全盛状态,当然不会有配套设施限制主力舰尺寸的问题。
    大明仍然在大规模的建设民用船舶,大型客轮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万吨级别。
    而且有了美利坚的经验,朱靖垣理所当然的有意放宽了标准。
    最终的广东号的尺寸和吨位,比美利坚新世纪的大航母方案ecbl还要大了那么一丢丢。
    满载排水量从十一万多吨增加到了十二万吨整。
    甲板布局上倒是参考了福特的设计,使用完全后置的独立舰岛。
    装配了最新的研发成功的相控阵雷达系统,同时部署了最新的计算机和通讯系统。
    舰体上有左一右二总共三座大型升降机,每座升降机都能同时调度两架三十六吨的重型战斗机。
    总共四条蒸汽弹射器,目前最大能够弹射满载三十二吨的飞机,未来十年内提升到四十吨。
    搭载的主力战斗机是刚刚服役第三代变后掠翼战斗机。
    飞机的形态和性能基本上就是前世f14的指标。
    同样安装了机载的相控阵雷达,拥有机载计算机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。
    最新一代的预警机,也更新到了大型相控阵雷达版本,探测范围已经超过了六百公里。
    这样一艘大型航母的战斗力,已经超过了前世九十年代的尼米兹了。
    这些新型大型核动力航母不会再满负荷建造。
    而是根据旧有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使用状态,在旧航母即将退役前五年开工建设替换的航母。
    航空母舰总数量将保持在三十二艘以内。
    最新的常规动力航母刚刚服役,预计需要四十年才能完成全部替换。
    即便如此,大明后续的核动力航母建造速度,仍然远超前世任何一个国家,差不多要每五年建造四艘。
    四十年的时间,科技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所以在建设中后期同步升级舰载设备。
    三十年后开始设计新一代航母。
    除了作为主力的航空母舰之外,海军还将陆续建设最多六十四艘两栖舰。
    还要建设攻击核潜艇、战略导弹核潜艇,以及数量更多的导弹巡洋舰、驱逐舰等等舰艇。
    不过,当前的世界局势,与朱靖垣前世截然不同。
    大明继续保有的军队的最大作用,已经不是纯粹的威慑和打击潜在敌国了。
    就算是某些地方意外出现了叛军,也绝对没有能力掌握与朝廷相同的军事装备,比如第三代的重型战斗机。
    所以大明海军更多的任务,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紧急救援。
    大明在全世界的重要居民点,大部分都在沿海地区,还有数量庞大的海岛。
    后续各地的发展规划,也会继续集中在所有的沿海地区。
    海上救援比陆地救援要重要和方便的多。
    所以,大明的新军舰,包括航母和巡洋舰,特别是两栖攻击舰,都为救援行动做了专门的设计。
    都有大量的货仓和大量的集体宿舍,平时就会携带大量的医疗和救助设施。
    因为后续所有级别的战舰舰体尺寸都会普遍放大规模。
    反正钢材是战舰上最不值钱的。
    以后大明海军主要舰艇集体出动的话,能够直接搬空一个正常规模的府。
    海军还要负责铺设海底电缆。
    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他们已经在铺设主干光缆和海底光缆了。
    包括海军体系在内,大明五军都督府按照朱靖垣规划,对空军和陆地也完成了全面的改造。
    陆军接手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大规模基础民生设施建设。
    现在已经开始在全天下铺设主干光缆,建设普遍的移动通讯网络基础设施了。
    空军已经接手了绝大部分的航天工程和探索任务。
    在过去的四年里面,完成了三十二颗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部署。
    大明也利用卫星勘探拍照技术,重新绘制了更加精准的全球地图,配合全球定位系统使用。
    现在正在组织载人航天的前置实验。
    由于没有冷战时代的特殊竞争环境,大明在航天工程上的优先级与前世不同。
    载人航天的紧迫程度远不如部署全球定位卫星。
    再加上为了绝对的安全,载人航天的前期测试过程非常小心,工程进度自然也就慢下来了。
    朱靖垣在这个方面也不着急。
    因为有前世的经验,载人航天本身不会产生直接利益,主要服务于很难与普通人产生交集的科研任务。
    所以与之相关的项目慢慢搞就是了。
    登月和深空探索的实际意义不大,这辈子都没机会在其他星球上建设殖民地。
    未来会直接影响所有人的生活的产业,也能够直接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继续飙升的产业,还得是半导体和互联网通讯行业。
    这也是在航空工业之后被朱靖垣特别重点关注的产业。
    第(1/3)页